膝痹是由于風、寒、濕、熱等外邪侵襲人體,閉阻經(jīng)絡,氣血運行不暢而致,以關節(jié)酸痛、重著、屈伸不利或關節(jié)腫大灼熱為主要臨床證候,常見證型有氣滯血瘀、濕瘀阻絡、氣虛血瘀。屬西醫(yī)的膝關節(jié)骨性關節(jié)炎范疇。
【臨床表現(xiàn)】
膝關節(jié)有晨僵、腫痛、畸形,活動受限,上下樓梯疼痛明顯,甚則跛行。關節(jié)活動時可有彈響、摩擦音,部分患者出現(xiàn)屈曲攣縮及內(nèi)翻或外翻畸形。
【臨證護理】
(一)一般護理
(1)膝關節(jié)注意保暖,避免劇烈活動。
(2)膝部予“神燈”照射、超激光理療,消腫止痛膏、四黃水蜜外敷,四子散熱熨等治療,
以達消腫止痛、舒筋活絡的目的,治療過程中隨時注意疼痛等情況的變化。
(3)適當功能鍛煉,指導患者行股四頭肌、肌力的鍛煉,以促進關節(jié)本體感受的恢復。
(二)圍手術期的護理
(1)術前指導患者進行手術適應性鍛煉:術前肌肉訓練、深呼吸及咯痰訓練、床上大小便
訓練等。
(2)術前備皮范圍:自患側腹股溝以下至整個患肢,包括會陰部。
(3)手術后護理
1)患肢體位,軟枕抬高,觀察肢端血運、感覺及活動狀況。
2)術后預防切口感染,保持切口敷料干潔及引流通暢,準確判斷出血量,觀察記錄切口滲
液的量、色、質(zhì)等情況。
3)疼痛護理,治療護理動作輕柔,做好心理護理,遵醫(yī)囑用藥。
(4)功能鍛煉:術前適應性鍛煉,術后加強床上鍛煉及下地行走鍛煉,預防深靜脈血栓
,恢復盛肢肌力,關節(jié)屈伸及行走活動功能。
1)早期(即手術當日至術后第三日):目的是促進血液回流,防止血栓形成。手術當日可指
導患者行足趾、踝關節(jié)屈伸運動及股四頭肌收縮運動等主動功能鍛煉(每小時屈伸2~3
次,每次2—3 h)。
2)中期(術后第四日到第2周):目的是促進膝關節(jié)屈伸的活動,使膝關節(jié)屈伸活動范圍達
到90°以上。加強主動功能鍛煉,如床上膝關節(jié)屈伸活動、直腿抬高、床邊膝關節(jié)屈伸、
下床扶拐行走等。
3)后期(術后2~6周):目的是增強肌力,恢復患者正常的日常生活。在繼續(xù)前期鍛煉的
基碓上,進行行走和上下樓鍛煉。
(三)辨證施護
1.氣滯血瘀 多數(shù)患者術后可見。膝關節(jié)疼痛,痛處固定不移,腫脹明顯,活動后疼痛
加重給予制動后疼痛減輕,舌暗紅,苔薄白,脈弦。
(1)術區(qū)冰敷消腫,局部瘀斑外敷消腫止痛膏。
(2)術后早期適當制動患膝關節(jié),以肢端運動為主。
(3)功能鍛煉:膝關節(jié)置換術后,按早中晚期康復鍛煉的計劃行功能鍛煉,著重于早期行
(4)足趾踝關節(jié)屈伸運動及股四頭肌收縮運動,目的是促進血液回流,利于消腫,防止血
栓形成。
2.濕瘀阻絡 見于肥胖、喜食煙酒及肥甘患者。膝關節(jié)疼痛,肢體重著,腫脹,活動不便,
納差,舌淡暗,苔白膩,脈弦滑。
(1)空氣流通,肢體保暖,避免接觸冷水。
(2)術區(qū)外局部個敷消腫止痛膏。
(3)被動運動患肢關節(jié)(如活動足趾、踝關節(jié),股四頭肌的收縮鍛煉),按摩肌肉,以減輕
疼痛。
(4)功能鍛煉:膝關節(jié)置換后,按早中后期康復鍛煉的計劃功能鍛煉,著重于中期行膝關
(5)節(jié)屈伸活動,防止術后關節(jié)黏滯,屈伸受限。
3.氣虛血瘀 見于體虛患者。局部疼痛如刺,痛處不移,面色淡白而晦暗,身倦乏力,少
氣懶言,舌淡紫或有紫斑,脈沉澀。
(1)臥床休息,定時協(xié)助患者改變體位。
(2)術區(qū)外局部外敷消腫止痛膏、雙柏膏或四子散熱熨,予紅外線照射。
(3)局部給予艾灸,如艾灸脾俞、腎俞、關元、氣海穴。
(4)功能鍛煉:膝關節(jié)置換術后,按早中后期康復鍛煉的計劃行功能鍛煉,各期鍛煉時間
適當延長,協(xié)助被動鍛煉。
【飲食護理】
飲食宜清淡、易消化之品,忌油膩、肥甘厚味食物,酒及辛辣刺激之品。注意加強營養(yǎng)攝
人,指導患者吃高熱量、高蛋白質(zhì)、高維生素、富含粗纖維食物,以增加機體抗病能力。
每日飲水1 500~2 000 ml,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根據(jù)需要適當調(diào)整。
1.氣滯血瘀 飲食宜活血祛瘀、行氣止痛之品,如三七瘦肉湯、桃仁粥等。
2.濕瘀阻絡 飲食宜健脾祛濕、活血通絡之品,如茯苓牛膝煲排骨、薏苡仁粥。
3.氣虛血瘀 飲食宜益氣扶正之品,如當歸黃芪燉雞湯、西洋參燉烏雞湯。
【用藥護理】
(1)用藥宜溫限,給藥期間忌生冷及寒涼食物。
(2)按醫(yī)囑用藥后,注意觀察患者對藥物的敏感性,藥物的療效,注意觀察有無藥物的副
作用表現(xiàn),服用中藥后觀察效果和反應。
(3)氣滯血瘀、濕瘀阻絡證外敷消腫止痛膏、雙柏膏;氣虛血瘀則熱敷,行艾灸、熱熨及
紅外線照射等溫熱治療,注意避免燙傷皮膚。
【并發(fā)癥護理】
1.血管與神經(jīng)損傷
(1)注意觀察患肢的末梢血運狀況及感覺、活動情況。
(2)檢查敷料的松緊度,如出現(xiàn)壓迫,及時松解敷料。
(3)如為矯正畸形時牽拉所致?lián)p傷,應屈膝20°,以減少對血管、神經(jīng)的牽拉和壓迫;如
為腓總神經(jīng)牽拉傷,術后鍛煉時注意盡可能避免進一步牽拉腓總神經(jīng)。
2.切口感染
(1)注意術后體溫的變化,及時報告醫(yī)生處理。
(2)術口觀察:管理好負壓引流裝置,嚴格無菌操作;敷料污染時,及時更換。
3.下肢靜脈栓塞
(1)術后予軟枕抬高患肢。
(2)早期功能鍛煉,鼓勵患者積極活動。
(3)定期更換體位,保持引流通暢。
(4)觀察患肢肢端血運、感覺及活動,警惕下肢靜脈血栓的發(fā)生,予穿彈力襪,氣壓治療
(5)預防性抗凝治療,注意觀察有無出血傾向。
(6)可予金桂外洗方沐足,防燙傷。
【健康指導】
1、居住的環(huán)境保持干燥、溫暖,床不要擺放在通風口處。
2、注意膝部保暖,防止寒冷刺激。
3、指導患者按照膝關節(jié)術后康復指南行康復訓練。
4、飲食指導:飲食以強壯筋骨之品為主,多進食富含鈣質(zhì)和膠原蛋白的食物??刂企w重,
以免增加膝關節(jié)的負擔。注意飲食調(diào)理,做到飲食有節(jié)。
5、繼續(xù)加強關節(jié)活動度功能鍛煉,每日練習行走,每周逐步增加活動量,10周后棄拐。
鍛煉順序可遵循:站一立一坐一蹲的原則(3個月后),告知騎自行車、游泳、爬山、
跑步等確損關節(jié)的活動盡量不做或少做,避免快速轉身,防跌倒。
6、術后1個月、3個月、6個月門診隨訪。如果出現(xiàn)切口**、患肢腫脹、膝關節(jié)疼痛增
加等情況立即來院就診。